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长江上游经济、生态、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29 [来源]: [浏览次数]:


(魏宇婷何欣/文 蔡燕/图审核/可晓锋)本网讯9月27日上午,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成都工程信息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美丽中国・魅力长江 —— 长江上游经济、生态、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开幕。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江滔,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华代表赛巧,以及来自北京、南京等地知名专家学者,多所高校博士、硕士等近70人济济一堂,研讨交流。会议由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传启主持。

开幕式上,江滔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校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真挚的欢迎,并介绍了乐山师范学院的校史沿革、学校建设和发展情况。他指出,本次会议以“长江上游经济、生态、历史与文化”为研讨核心,正是为了汇聚学界智慧,解码流域发展基因,探索协同共生路径。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激荡思想,为长江上游高质量发展贡献思想卓见。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华代表赛巧先生代表基金会致辞。他回顾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与四川40多年来的合作历程,介绍了双方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区域发展等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展望了双方在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基金会四川合作项目顾问、省对外友协秘书长杨宇成在发言中指出,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在四川开展工作40年多年来,为促进四川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大会主题报告中,中央民族大学潘蛟教授以《乐山与边疆》为题,探讨了乐山在主流文化中涉及饮食、诗画等领域的核心地位,同时结合大渡河作为汉文明与南方民族文化边界的历史记忆、与凉山在宋至民国期间的茶盐等物资交流史实,揭示其长期被忽视的边疆性;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教授以《乐山“过渡地带”学术社会史解读》为题,提出中国边疆三圈层理论,解读乐山“既属川西又属川南”的过渡属性及作为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接带的特征,梳理其从秦汉边疆前沿到唐宋商贸枢纽、再到近代抗战后方的历史脉络,为区域研究提供新视角。彭文斌、李洁、曹成全、窦存芳教授也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享各自在长江上游经济、生态、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思考。

在下午进行的三个个分论坛和硕博论坛上,与会学者们分别围绕历史与文化遗产、经济与产业布局、生态与环境保护三大主题进行了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会议闭幕式由刘传启院长主持,当增吉、刘金华、左振廷、于泳涛四位学者分别对分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黄萍教授做闭幕式致辞。黄萍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高度肯定,并回顾了与艾伯特基金会合作办会的历史。截至今年,已经举办了20届关于长江上游生态、经济、文化等主题的会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产生了重要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