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科研平台 >> 正文

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7-14 [来源]: [浏览次数]:

一、中心概况与人员构成

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川教函〔2014〕462号文件),于2014年7月21日正式成立。中心由乐山师范学院和乐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建,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性研究实体,在全省具有代表性、示范性、辐射性,中心前身是乐山师范学院校级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心是乐山市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项目——"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的密切合作单位和重要平台阵地。中心已与地方政府、企业、基层组织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眉山、乐山等地建立了多个基地并授牌。

中心定位:立足川南,服务全省,做好基层政府、文管部门、行业企业的"智库",通过调研创新、政策献言、体系建设、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形式,发挥津梁作用,满足、反馈基层百姓公共文化需求。

中心现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0余人。中心学术委员会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省市级文化部门和省社科领域知名专家、高校专业学者等11名成员共同组成,另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效合理,兼顾政府、行业、企业、高校领导和专家的顾问委员会队伍。

二、研究目标与服务方向

中心将针对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应用性研究;为地方政府文化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专业咨询;协助基层文化部门挖掘、保护、传承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地方各级文化部门复合性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内容新途径;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服务方向:

1、以组织申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应用项目"为纽带,以一定的经费投入,与地方政府及基层组织、团体合作,推出具有中国特色、地域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或为之提供专业咨询和对策建议。

2、协助基层政府和组织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村建设中构建高实用、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3、协助地方各级文化部门挖掘、保存、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使地方特色文化进学校、进课堂。可依托乐山师范学院,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共同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

4、承担对基层文化干部和从业人员进行文化管理、创意策划、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探索建立校地合作培养、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长效机制。

5、促进高校与地方图书馆资源的整合,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企业等提供舆情信息服务。


67C42

中心主任:王斌

王斌(1983—),四川营山人,中共党员,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2007-2010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2010-2013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2010年4月-9月受邀担任《中华大典·经济典》之《土地制度分典》编辑。2019年9月被聘为聊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2021年被评为嘉州社科菁英、四川省第十三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先后加入四川省语言学会、中国苏轼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地方文化、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省社科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各一项,其他校级课题及横向课题共5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古籍整理类著作9种。其中《蜀都碎事校注》,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同治)大邑县志校注》,获四川省第十九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心成员:王黎

王黎,女,四川乐山人,教授,本科,主要从事文献学、民族学研究工作。现为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专职科研人员,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乐山沫若书院特聘研究员。出版专著2部,20余篇论文在《民族学刊》、《西藏大学学报》、《西藏研究》、《情报杂志》、《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新世纪图书馆》、《黑龙江高教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主持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5项。获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高校档案工作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